尘埃散尽 你将见我——电影《八佰》观后感
来源:信息中心 时间:2020-08-31 13:41:55 字体: [ 小 中 大 ] 保护视力色:
“待到尘埃散尽,你将看见我”——这是电影在拉开序幕前的一句话,这既悲壮又似带着希望的话语,在我看来也正是电影《八佰》的基调。
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经过近3个月的奋起反抗,实力不敌,决定全线西撤。临走前,国民党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10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的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这是一场可以提前预见结局的战争,四百个士兵带着必死的决心,坚守在上海租界的对岸。用他们的话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坟墓。在战火稍停的间隙,我们会发现,这些勇猛的大兵们其实也是普通人,有父母兄弟,有挂念的恋人,有放不下的心事,他们也会害怕,也无比向往回到家乡,过上安定的日子。但是在面对日军来袭的时候,他们却是那么的热血,那么的勇敢。当电影拍到一个个中国士兵为了突破日军的坚固防守,一边高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边带着炸药从楼上飞身跳入敌军中的时候,我的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这些年轻又鲜活的生命,他们曾经对生的渴望是那样的强烈,但最后却是那么悲壮地赴死。
这一次交锋,暂时遏制住了日军的攻势。如果说,前面所有的战斗是这部电影的血和肉,那么接下来谢团长不惜以激怒日军为代价的升旗活动,则是整部电影的魂。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看似充满英雄气概实则无法扭转战局的行为是否有意义。但我想,这面旗,与其说是升给日本人看的,不如说是升给国人看的,意在唤醒当时的万千同胞,唤醒正处于深重苦难中的民众:不当亡国奴,民魂不息,民族不亡!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放弃生的机会,不是因为生命不可贵,而是为了守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四百勇士,最终幸存者寥寥。他们的躯体,化作烟尘,消逝于历史之河中,但是他们的牺牲,却化作了火种,点燃了民族的魂,他们的斗志,却凝成了钢,化作了民族的脊。
整个电影充斥着灰白色的基调,唯一的色彩是出现在苏州河对岸灯红酒绿的租界区,与四行仓库激烈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电影的最后,出现的新时代上海全貌,大家感触良多。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多少革命先辈用鲜血换回来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生长的我们,更应当用坚定的信念坚持前行。
尘埃终散尽,阳光透过来,这些无名的革命先辈,是尘埃之后最闪亮的那颗星,愿我们铭记这四百勇士的悲壮和惨烈,愿这勇气和不屈成为闪亮的北极星,那星光穿越尘埃,指引我们砥砺前行。(管娜/文)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