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示
来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 时间:2018-12-21 09:43:54 字体: [ 小 中 大 ] 保护视力色:
项目名称
国家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国测绘学会
地理国情是不可缺少的国家重要战略性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围绕首次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难题,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创立了地理国情内容框架、分类、指标、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等构成的完整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提出了 “自动分类-智能提取-实时核查-全程控制”一体化地理国情信息提取方法,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支撑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全面完成,保障了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的转型升级,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监管等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成果曾获得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基础,监测地理国情能够科学准确的摸清家底、发现规律、预测变化、提出决策,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开展了林业、农业、国土等调查监测,因受技术限制,缺乏完整、统一、综合的标准体系和客观评价信息,严重制约了国家重大战略、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为此,国务院于2013年发文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无先例可循,面临内容指标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提取、时空云数据库构建、时空统计分析4大难题,为此,自2010年始,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研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新技术平台,建立了从地理国情信息提取、动态监测到地理国情服务的完整业务链,建立了完整、统一、综合的国家级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技术体系,支撑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辟了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新领域,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由数据服务向决策服务”的转型升级。
研发新技术平台12个,制定标准与规范30余项,获得省部级特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50余篇。
主要技术内容与指标:
(1)创立了由地理国情内容框架、分类、指标、指数、技术规范构成的完整理论技术体系,解决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从概念到操作无章可循的难题,填补了空白,为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工作及其成果应用提供了根本依据。
(2)提出 “自动分类-智能提取-实时核查-全程控制”一体化地理国情信息提取方法,研制了我国首套地理国情信息要素提取与解译软件系统FeatureStation_GeoEX,实现了大范围、多要素、全覆盖地理国情信息提取,经工程认证,数据准确率和总体可靠性均达99%以上,解决了地理国情信息高精度提取的难题。
(3)突破了超大规模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库瓶颈,提出了面向全空间化数据模型的多源海量数据库建库技术,构建了变化信息采集及增量更新方法体系,以及海量空间数据的建库、存储、管理、渲染和计算等一整套核心技术,支撑完成了我国首个地理国情大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4)提出并建立了包括基本统计计算、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三个层次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技术,突破了地理国情要素三维空间地表精准建模、高效统计计算和基于多种地理单元的统计分析方法,实现了地理国情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
(5)制定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套工程化技术规定,研发了具有业务化运行能力的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系列软硬件装备,建立了从地理国情信息提取、动态监测到地理国情服务的完整业务链,形成了“快、准、新”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监督管理等提供了决策服务。
项目成果全面支撑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以及面向“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化发展”的100余项重要地理国情监测,首次构建了国家级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技术体系;首次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构成的多要素、无缝隙、高精度、全覆盖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摸清了山水林田湖草等地理国情家底;首次建成了数据总量超770TB的全国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
客观评价
(1)“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认为:首次构建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设计了全覆盖、多要素、多维度、高精度国家级地理国情工程技术体系,形成了数据获取、高精度处理、变化检测、信息提取、外业核查、分析评价为一体化的作业流程和技术规程,指导全国开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实践,保障了地理国情监测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
(2)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验收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显著、成果丰实、质量优良、效用突出,是一项优质创新工程,为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按照“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原则,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多规合一”等主题进行了应用示范和监测试点,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体现了地理国情普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决策管理服务的价值和作用。
(3)“多源遥感影像统筹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技术设计理念先进,在机制、技术和成果等方面有显著创新,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源遥感影像智能化优选与精细化利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开创我国新型的影像获取保障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4)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武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5家联合评估专家组认为:构建了TB级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运行环境;采用云平台、云存储、云计算技术,构建了面向服务的虚拟化和弹性伸缩系统架构,有效化解了由于数据量、计算量剧增导致基础设施无限扩充的难题,形成了国内同比领先的空间数据高性能计算和综合服务能力。
(5)《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设计及构建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应用情况
在项目开创的技术体系支持下取得的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应用于全国31个省市的国土、环保、住建、农业、林业、水利、审计等多个领域。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不超过10件)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标准 |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 中国 | GDPJ 01-2013 | 2013年9月16日 | 国地普办[2013]13号(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刘若梅、周旭等 | 有效 |
发明专利 | 光学遥感卫星数据获取方法 | 中国 | ZL201310398301.X | 2016-09-07 | 2016070100709510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徐畅、雷兵、胡轶之、高崟、张晓、韩晓彤 | 专利权终止 |
软件著作权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系统V1.0 | 中国 | 2017SR534061 | 2017-9-20 | 2119345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影像统筹管理系统V1.0 | 中国 | 2012SRBJ1261 | 2012-10-10 | BJ38412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国产卫星影像云雪识别及范围提取软件V1.0 | 中国 | 2016SR091662 | 2016-05-03 | 1270279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地理国情要素提取与解译系统 | 中国 | 2014SR174621 | 2013-03-18 | 0843856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软件系统V1.0 | 中国 | 2014SR045322 | 2014-4-18 | 00444868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软件V1.0 | 中国 | 2014SR216888 | 2014-12-30 | 00625284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地理国情普查内外业一体化数据处理系统 | 中国 | 2013SR141644 | 2013-05-15 | 0647406 | 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 | 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 | 有效 |
软件著作权 |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软件 | 中国 | 2014SR090433 | 2014-4-30 | 0759677 |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 有效 |
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 排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贡献 |
白贵霞 | 1 | 司长 | 高级工程师 | 自然资源部 | 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 全面负责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设计、项目综合管理、技术体系构建、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等工作,指导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检查成果应用情况等。对全部创新点作出了贡献,指导制定了系列技术规定、构建了国家级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技术体系,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自然资源监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应用。 |
张继贤 | 2 | 主任 | 研究员 |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项目总体设计组和统计分析组负责人,主持完成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设计书编写、地理国情统计分析的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设计。对全部创新点作出了贡献,构建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方案,提出了“自动分类、智能提取、实时调绘、全程控制”一体化地理国情信息提取方法,建立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
李维森 | 3 | 教授 | 自然资源部 | 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 主持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设计、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等工作,指导全国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工作。对全部创新点作出了贡献,构建了国家级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技术体系,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自然资源监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应用。 | |
刘若梅 | 4 | 副主任 | 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普查总体设计和数据库建设负责人,主持了地理国情监测专项任务的申请立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设计与组织实施工作。对创新点1、3、5作出了贡献,制定了地理国情普查系列技术规定,提出了以全空间化数据模型为基础的一系列多源海量数据库建库技术。 |
刘纪平 | 5 | 副院长 | 研究员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项目总体设计和统计分析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实施者之一,参加了项目立项和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工作,组织了统计分析工作的技术论证、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设计,并参加应用推广。对创新点1、4、5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内容指标、总体技术框架、成果体系。 |
周旭 | 6 | 处长 | 高级工程师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 项目研发与技术应用技术骨干,承担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研究制定和系列技术规定的编制。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地理国情信息元数据的概念和技术实现方式,推动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时点核准、数据监控等各项方案、创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实施应用。 |
翟亮 | 7 | 部门副主任 | 研究员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负责人,负责自然生态遥感监测、大气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参与了地理国情监测总体设计、技术体系构建、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承担了重要性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工作,推动了项目成果广泛应用。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 |
王瑞幺 | 8 | 处长 | 高级工程师 | 自然资源部 | 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 项目骨干人员,组织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总体设计、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等工作,负责普查总体设计、项目计划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多源遥感影像综合获取利用、生产协调、技术转化应用等工作,推进普查与监测成果发布和广泛应用。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 |
田海波 | 9 | 副主任 | 高级工程师 |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 | 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 项目骨干人员,组织开展了全国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设计、技术协调、组织实施等工作,指导全国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产品体系、发布机制,推动了创新技术的应用。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 |
董春 | 10 | 部门副主任 | 研究员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 项目统计分析的技术负责人,参与组织了统计分析工作的内容指标构建、技术论证、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体系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应用推广等。对创新点1、4作出了贡献,构建了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内容指标体系。 |
陈向阳 | 11 | 副局长 | 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 |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 |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 | 负责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协助解决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创新点1、2、5作出了贡献。从生产一线角度提出了普查要素表达尺度的指标确定方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数据成果应用于多个部门和项目中。 |
徐开明 | 12 | 局长 | 教授级高工 |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 负责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协助解决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创新点1、2、5作出了贡献。参与了普查方案的制定,组织开展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状况变化监测、市县“多规合一”研究与示范等。 |
杨升 | 13 | 局长 | 正高级 |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 |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 | 负责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协助解决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创新点1、2、5作出了贡献。结合四川实际,科学确定了四川省地理国情普查的实施内容、技术方法、技术方案等;自主研发了地理国情内外业一体化采集更新系统,推广应用到其他生产单位。 |
张莉 | 14 | 副主任 | 研究员 |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 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负责人,对创新点1、2作出了贡献,提出并构建了包括标准体系、过程质量监督检查、成果质量验收和复核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了地表覆盖、国情要素、解译样本等系列项目新成果的检查验收技术规定,科学合理设置检查内容和评价指标,保证了项目成果质量验收的客观真实和准确。 |
雷兵 | 15 | 处长 | 研究员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 负责地理国情普查困难区及标准时点核准影像统筹获取保障等工作。突破了光学卫星影像可获取性预测、云雾范围自动提取、多源影像智能优选等关键技术,打破了重大测绘工程对国外高分辨率影像的依赖。对创新点1、2作出了贡献。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该单位作为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负责普查的技术设计和组织实施,开创性提出了普查内容与指标,确立了项目管理、影像处理、数据采集、外业调查、编辑处理、时点核准、汇交归档、数据库建设等技术方案等19个技术文件,构建了完整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规范体系;突破了超大规模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瓶颈,提出了以全空间化数据模型为基础的一系列多源海量数据库建库技术,建成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地理空间数据库;审查省级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监督落实普查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编制培训教材;负责普查工作的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问题;负责组织全国普查成果的汇总、归档、数据入库及信息系统建立;推动了创新技术在市县空间规划、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中的应用。
2、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该单位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组织力量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统计分析、成果发布、应用服务等工作,提出了地理国情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核心理论体系和支撑技术方法,实现了复杂地形特征的精准建模,形成了多类型统计单元下的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研发了可支持全国与地方开展统计分析业务的高性能时空数据计算平台;突破了生态环境、城市空间格局、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等监测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多项监测技术规程,项目成果已在全国多个领域进行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3、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
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中的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了科技创新攻关,取得了系列成果。参与了普查实施方案、内容与指标、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外业调查、质量控制、验收与质量评定等技术规定的编写,推动了地理国情信息提取、统计分析等创新技术在工程实施中的应用,积极推广项目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数据成果,在多个部门和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4、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参与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内容指标构建,研发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软件、地理国情内外业生产应用与管理集成系统,推动了创新技术在普查工程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及成果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土专项审计、防灾减灾、精准扶贫等方面应用,彰显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创新技术服务于省级各类应用的能力与水平。
5、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
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参与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内容指标构建、系列技术规定制定等工作,推动创新技术在普查和监测实施中的工程化应用。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了本省的普查内容与指标、实施方案、项目设计及抽查验收细则等相关规定,确保普查工作技术标准和规定的适宜性、唯一性、权威性。针对四川多云气候,影像获取困难,攻克了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融合的地理国情信息提取技术,研发了地理国情内外业一体化采集更新系统、地理国情普查制图系统等,推广应用到天津、江苏 、湖南、新疆、西藏等10多个省100余家生产单位。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及成果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多规合一、土地督察等方面应用。
6、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该单位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全面参与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顶层设计、影像保障等工作,创新性提出了影像统筹与解译样本库的理念,科学设计了普查影像获取及多源影像的标准化处理模式,攻克了基于样本模型的影像云雪雾范围自动提取技术,突破了光学卫星影像可获取性预测、精细化处理、多源影像智能优选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影像统筹获取综合服务平台,首次实现了大范围、短周期影像覆盖度和用户满意度“双百”目标,打破了重大测绘工程对国外高分辨率影像的依赖,有力保障了普查卫星影像数据源。
7、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该单位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构建了地理国情普查质量体系,研究编制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抽查标准,为保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构建了适应地理国情普查生产的质检技术体系,统一了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验的技术口径和工作程序,构建了适用于计算机自动判识的质量评定体系,构建了基于数据库的质检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了全国联动的多元质量管控机制。
8、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
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已经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建设、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政务大数据建设、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督察、农村新建住房高度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察、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山体保护专项检查等重点工作和专项行动,以及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调查、划定、评价中得到应用,发挥了地理国情监测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作用。
9、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
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通过工艺流程优化改造、新技术引进吸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创新手段提高普查、监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积极探索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领域,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监测、西藏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建设等项目,为西藏自治区多个地区国土资源局及其他行业部门提供了应用示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项目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9家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获得了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第一完成人:白贵霞,本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设计、项目综合管理、技术体系构建、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等工作,指导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对全部创新点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二完成人:张继贤,本项目总体设计组和统计分析组负责人,主持完成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设计书编写、地理国情统计分析的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设计。对全部创新点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三完成人:李维森,本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主持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总体设计、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等工作,指导全国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工作。对全部创新点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四完成人:刘若梅,本项目普查总体设计和数据库建设负责人,主持了地理国情监测专项任务的申请立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设计与组织实施工作。对创新点1、3、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共同编制了系列技术规定、培训教材等。
第五完成人:刘纪平,本项目总体设计和统计分析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实施者之一,参加了项目立项和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工作,组织了统计分析工作的技术论证、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设计,并参加应用推广。对创新点1、4、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共同撰写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中国地理国情蓝皮书(2017版)》。
第六完成人:周旭,本项目研发与技术应用技术骨干,承担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研究制定和系列技术规定的编制,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七完成人:翟亮,本项目重要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负责人,负责自然生态遥感监测、大气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八完成人:王瑞幺,本项目骨干人员,组织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总体设计、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等工作,负责普查总体设计、项目计划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多源遥感影像综合获取利用、生产协调、技术转化应用等工作。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九完成人:田海波,本项目骨干人员,组织开展了全国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设计、技术协调、组织实施等工作,指导全国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产品体系、发布机制,推动了创新技术的应用。对创新点1、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国家级重要地理国情监测与分析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2017年度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十完成人:董春,本项目统计分析的技术负责人,参与组织了统计分析工作的内容指标构建、技术论证、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体系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应用推广等。对创新点1、4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十一完成人:陈向阳,负责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2、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十二完成人:徐开明,负责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协助解决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创新点1、2、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十三完成人:杨升,负责创新技术在本单位所承担普查和监测任务中的工程化应用,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协助解决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对创新点1、2、5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十四完成人:张莉,本项目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负责人,提出并构建了普查与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了检查验收技术规定,对创新点1、2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十五完成人:雷兵,本项目技术骨干,负责地理国情普查困难区及标准时点核准影像统筹获取保障等工作。对创新点1、2作出了贡献。与其他所有完成人共同承担该项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将书面异议材料交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科技与质量处。
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在书面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或个人署名,提供联系方式;以匿名方式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公示时间:2018年12月20日至12月26日
联系人:杨小琴
联系方式:023-63606382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腾芳大道10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